《光織自然》聚焦臺灣染織文化,從植物染的天然色譜與匠人工藝出發,探索如何從自然中汲取染料,提煉出屬於臺灣的經典百色,交織出自然與手感交會的生命力。
臺灣多元植物與環境生態,臺灣特有植物與花卉攝影,輔以色譜樣本、色彩演變過程與匠人技法,建構出自然與工藝交織的美學價值;染織當代藝術作品取材自臺灣的山、水、風,在染織創作中,以色彩織就出的風景中,匠人以自然為師,藉由染織美學打造出臺灣文化色譜,傳遞「相信生態」的核心信念,也牽起生態與永續之間的美好對話。
《光織自然》聚焦臺灣染織文化,從植物染的天然色譜與匠人工藝出發,探索如何從自然中汲取染料,提煉出屬於臺灣的經典百色,交織出自然與手感交會的生命力。
臺灣多元植物與環境生態,臺灣特有植物與花卉攝影,輔以色譜樣本、色彩演變過程與匠人技法,建構出自然與工藝交織的美學價值;染織當代藝術作品取材自臺灣的山、水、風,在染織創作中,以色彩織就出的風景中,匠人以自然為師,藉由染織美學打造出臺灣文化色譜,傳遞「相信生態」的核心信念,也牽起生態與永續之間的美好對話。
臺灣經典百色
臺灣天然染料資源豐富,陳景林與馬毓秀於40年前,以建構臺灣「自然本色」的理想出發,從田調、採集、試驗中復原臺灣的傳統色彩。研究10年之後,獲得政府補助而更有系統地執行「找尋臺灣的色彩」研究專案,再經過多年的試驗與整理,逐漸完成臺灣的天然染料系統。
為延續天然色彩的應用,他們同時進行技藝的復原與創新應用,工藝技法涵蓋了絞染、蠟染、夾染、型染、繪染等工作流程梳理。經過長期的研究、配方實驗,與工法的演進,除了撰寫多本專著,也同時在學院與社會雙向進行推廣教育,並快速發展天然染色文創產品。
為了推廣美好的天然染色,近期更跨域整合色彩學、染色學、設計學等不同領域,建立「臺灣經典百色」的推動計畫,以期建立適合生活應用的天然染色資料庫。未來將銜接美學教育,以天然染料資源的開發應用為目標,持續觀照生活美學的提升,並持續進行藝術性的表現。"
以天然藍靛染著在棉布上的《臺灣母親河》巨幅絞染畫作是由陳景林所獨創,他以流經故鄉的濁水溪及兩岸風光為題材,以臺灣生產的天然藍靛為色素,用多次浸染法創作此別開生面的藍染畫作,顯得意義非凡。
許多國家都有天然染色的工藝傳統,而傳統染色多作為服裝與傢飾用品的裝飾,鮮少作為表現藝術的創作。陳景林和夫人馬毓秀原是藝術創作者,後來因研究編織與天然染色而擁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,再經長期的藝術實踐,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藝術風格而深受喜愛。他的治學態度嚴謹,長期從事田調、研究與創作實驗,累積強大量能,他以針代筆,以染料代顏料所創作的作品層次細膩而豐富,此作反覆縫線,反覆絞染數百回,每次下缸浸染都是對「母親之河」的深情回顧,藝術家用一生的學問與情感,染出對臺灣大地的摯愛與崇敬。
天染工坊藝術總監、共同創辦人。於 2020 年獲南投縣政府登錄為「天然染色」傳統工藝保存者。專精於天然染色、纖維材質學、傳統染織繡工藝、纖維藝術及色彩學等領域,並屢獲殊榮,包含南瀛獎首獎、民族工藝獎編織類二、三等獎及文化部文協獎章, 2024 年獲國家工藝成就獎。著有《大地之華—台灣天然染色事典》、《染織編繡巧天工》等多部著作。
《洄游》鋪陳水系在島嶼地景中的循環過程,從雲雨到河川、潮間帶,最終回歸海洋,描述在島嶼生活的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。以藍染的布輪為構成單位,圓形的結構不僅象徵了水的樣態、自然中迴圈,也呼應勞動的重複循環以及時間的疊加痕跡。
染出屬於臺灣的顏色
天然染色是將天然染料所萃取的色素染著在纖維與織物的工藝。天然染料包含礦物染料、動物染料及植物染料三大類,其中以植物染料的種類最多。天然染料因具有色素原料天然、色料無毒、使用後容易分解、色彩層次豐富、色質溫潤耐看等特色,是天然有機且充滿生命力的綠工藝。
《光織自然》重新梳理臺灣天然百色的起源:藝術家長期踏查尋訪臺灣各處,從大自然中取材,採集後萃取色素,藉著一次次試驗找出臺灣植物具有的原色,再經重叠複染,生成各種色布,復經系統篩選,組成染色光譜,記錄實驗結果,完成臺灣色彩寶庫;再以工藝田調,爬梳技藝分類,再以系統教學與藝術實踐,引領許多人投入天然染色。他們不僅從日常中取材進行創作,也讓染色實驗探索成為日常,透過層層複染產生新色,碰撞出華麗光彩,也疊出生命的厚度,並為許多人的生活裝飾藝術的色彩。